製圖/李雅文
  本報記洗碗機者 張尚武
  寒潮過後,陽光煦暖。12月22日,在澧水南源的野生大鯢(俗稱娃娃魚)出苗點——桑植縣上洞街鄉院子村,農民西服向宏建正在翻曬撈苗的網具。
  “今年總共撈苗16餐飲設備20尾,比去年又少了300尾。”向宏建說,近幾年,這裡的野生大鯢魚苗一直在減少。
  出苗點地處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。保護區管理處主任文立華告訴記者,在12月6日至12日出苗期間,保護區臨時聘花店請向宏建等3位村民,晝夜值守出苗點。
  “保護區過去有多個出苗點,現在僅剩下這一個了。”文代償立華滿懷憂慮地說。
  大鯢是世界上現存個體最大的兩棲動物,是比恐龍還早的珍貴“活化石”,被列入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附錄Ⅰ和中國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。
  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,是全國第一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,其核心區大部分在桑植縣境內。
  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,由於築壩、挖砂、架橋的侵擾,野生大鯢及其生境保護堪憂。
  最後一個出苗點
  從桑植縣城奔澧水源頭,翻山越嶺30多公里,達到澧水南源的上洞街鄉院子村。
  “這是保護區內的最後一個出苗點,小地名叫馬頭河。”縣漁政站站長張立雲指點著介紹。山頭伸向河中,如馬飲水,故名馬頭河。
  在張立雲的印象中,澧水源頭的南源、中源、北源以前都能自然出苗。中源的河口、北源的芭茅溪,每年可出苗近萬尾,可惜如今已無苗可出。
  沿馬頭河,山環水繞,洞穴幽深。進入洞中,光線從天坑射入,陰河與外河相通,多回水灣,水流緩慢,是大鯢棲息和產卵的最佳場所。
  大鯢一般在8月產卵,孵化的幼苗長到兩釐米以上,於12月上中旬開始游出洞外,稱為“自然出苗”。
  踩著年年應準的出苗期,保護區組織人手,在洞口張網撈苗,培育成魚再擇水放流。
  據瞭解,一尾人工繁育的大鯢魚苗,最高價賣到900多元,現在行情低迷,每尾市價400多元。野生大鯢魚苗稀缺,出更高的價錢也難買到。
  馬頭河的山洞,上接天坑,外通明河,有6個出口。記者看到,每個出口都用水泥護砌,並用鋼筋焊死。即使如此,值守人員也要經常巡查,防止有人進洞偷盜大鯢。
  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歐東升帶著記者巡查一遍,從山腳到山頂,2公里陡峭的山路,荊棘叢生,幾乎緊貼路面爬行,異常艱苦。
  “偷盜娃娃魚手段多樣,令人防不勝防。”歐東升說,至少4次,有人偷偷從天坑下到洞里,幸虧值守人員及時發現,嚇跑了偷魚賊。
  在保護區,有人慣用“弓釣”放置隱蔽處,非法釣捕大鯢。今年來,保護區管理處與當地漁政部門聯手,開展專項打擊行動,收繳“弓釣”60多張。
  馬頭河地處偏遠。為了保住最後一個野生大鯢出苗點,保護區與大院村簽訂協議,由村裡加派人手,加強值守,每年撈的野生大鯢魚苗,每尾返回村裡30元。
  若非利益均沾,沒有村民的保護,最後一個出苗點也許早已消失。
   生境的三大威脅
  澧水南源,溪河溝壑,深潭眾多,水流清澈。在馬頭河下游4公里處,呈現高峽平湖景觀。
  “這就是大建壩。”張立雲介紹,現在澧水南源、北源、中源都建有水電大壩,北源上有三羊溪、金龍電站,中源有千民電站,都在大鯢核心保護區範圍內。
  作為水陸兩棲動物,大鯢適合在10釐米至15釐米深的水域生存。因此,水電大壩對野生大鯢棲息地破壞嚴重。
  漁業高級工程師歐東升解說,大壩蓄水幾十米深,讓大鯢無家可歸;淺水灣變成了高峽平湖,小魚小蝦等大鯢的“口糧”不保;就算在深水僥幸活下來,沒有淺灘產卵,野生大鯢也遭“絕後”。
  沿澧水南源,行至兩河口,這裡是南源和中源的匯合處。記者見到,在寬闊的江面上,兩艘挖砂船正在緊張作業。
  今年7月,不顧保護區的強烈反對,當地相關部門在沒有進行涉保護區環境影響專題評價的情況下,對保護區核心區範圍內的澧水南源、中源、北源等河道採砂權進行了拍賣。
  “河道採砂,危及野生娃娃魚的生存。”歐東升說,很顯然,採砂會破壞大鯢的產卵場、棲息地,挖砂作業讓區域內的野生大鯢驚恐不安。
  穿行在保護區,新修的公路涉水架橋。這對野生大鯢保護而言,也是不利的方面。架橋打樁,危及河岸大鯢幽居的洞穴;廢棄物、噪音、震動,影響大鯢產卵、棲息。
  “野生娃娃魚的存在,本身就是生態環境優良的標誌。”文立華說,可以理解,“老少邊窮”地區,經濟發展應放首位。但著眼長遠,優良的生態,其實是發展最大的本錢。保護區內的工程項目建設,應依法採取切實可行的野生大鯢及其生境保護、修複和生態補償措施。
  憂中有喜的是,野生大鯢保護已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,最近新上項目申請做涉保護區環境影響專題評價的單位越來越多,並將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大鯢人工放流等修複措施。
  渴盼《規劃》十七年
  兩年前,國家環保部通過衛星遙感監測,發現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多處動工,責令山羊溪電站等一批違規項目整改。
  2009年、2010年,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保護管理不到位,受到農業部點名批評。
  作為保護區“一把手”的文立華,說起這些顯得激動:“核心保護區管理不到位,總體規劃的缺失,也是主要原因。”
  沒有總體規劃,核心區、緩衝區、實驗區未劃定紅線圖,導致執法難。文立華稱,保護區自1996年成立以來,一直按國務院批覆的綜合考察報告進行管理,只有大體框架。“17年來,我們一直渴盼編製詳細的總體規劃。為了一紙規劃,我們反覆呼籲做工作。”
  今年,保護區《總體規劃》總算通過政府採購,委托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予以編製。
  11月29日,保護區《總體規劃》編製首次協調會在張家界市召開。圍繞功能區的劃定,各方分歧凸顯。
  按照國家自然保護區條例,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核心區活動。在緩衝區從事科研活動、實驗區開展參觀與旅游,均應事先申請,並報省級以上行政主管部門批准。
  從現狀來看,保護區核心區主要在桑植縣境內。桑植的代表建議,“老少邊窮”地區加快經濟發展,兼顧生態保護,《總體規劃》應調整核心區,擴大實驗區。
  省畜牧水產局副局長劉志忠提出,規劃編製要立足保護區現有的1.4萬公頃總面積不減少,其中核心區不少於三分之一,實驗區不超過三分之一。核心區現在只有3000多公頃,不要再減。
  桑植縣的代表認為,對大鯢的保護應重點地區重點保護,大鯢適溫範圍10℃至28℃,常態的水體條件下,沒有野生大鯢,無需劃為核心區。
  專家認為,不能只看重大鯢這條魚,更要看重環境。要通過對環境、棲息地等生境的修複與保護,讓生態優化,實現野生大鯢自然繁衍,達到種群的恢復。
  通過人工繁殖,桑植縣大鯢存池超過35萬尾,是否意味著大鯢將取消“瀕危物種”的稱號?
  “恰恰相反。”專家稱,存池大鯢雖多,野生大鯢堪憂,瀕危程度並未緩解。沒有優質的野生大鯢親本資源,就不可能繁殖出高質量的大鯢幼苗;缺乏純正血源,物種傳承會日益退化。
  “只有呵護好野生娃娃魚的‘家園’,讓其自然繁衍、優化繁殖,才能真正留住物種,邁向生態文明。”劉志忠說。  (原標題:呵護野生娃娃魚的“家園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m94zmafg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